孟庆祥讲透华为营销法

销售驱动,会促使公司成为一个学习动物,不断吸收新知识,适应新环境,促进自身进化,开拓新业务。所以今天,我们就来说学习型组织的问题。



学习,不是个人的事吗?怎么还牵扯到组织建设?这是因为比较大的公司,它的行动必然是组织化的,而组织运作的主要动力就是惯性。



改变惯性,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搞定的,它需要在组织层面想办法,做出整体改变,这比个人学习就困难很多。



企业是一种实践,学习,就是固化一线的新经验。华为的学习,既有自己的实践,也有拿来主义,也就是学习其它企业的优秀实践。同时做好这两件事非常难,华为的方法是什么?


01 成熟的套路,学了三年


先来看一个案例。2000年以后,华为在海外市场逐渐打开局面,也遇到了很多看似很小,但实际影响很大的挑战。



比如说在2005年,华为就在国外市场遇到了安装服务跟不上的问题。说白了,就是客户花了钱,但由于配件运输、交付等问题,华为不能按合同准时完工。



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,华为需要找到一个成熟的套路,也就是一个保证准时交付的方法。自己没有,就得在市面上找。很幸运,华为还真找到了。



处理这种交付问题,当时爱立信公司做得最好,他们发明了一个“站点交付法”,也就是在施工前,先把每个站点的勘测和规划工作都做得特别详细,然后每个站点需求的主机、零配件都装在一起,统一发货,这样一线的交付工作就简化很多。



其实这个方法当时基本算是公开的,别说国外,就是国内,也有详细的中文版,是非常典型的成熟外部经验。这个方法看起来也不难,写在纸上就几百字。



但是执行起来以后,华为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这个“站点交付法”,到了2008年,也就是用了三年时间,华为才基本吃透。那既然是成熟的方法,为什么学起来这么难呢?


02 “压缩饼干”怎么学?


按站点交付之所以难,难在做不到。就像现在市面上有数百种从各个角度介绍华为的书籍,有许多咨询公司提供学华为服务,真要是做到华为这个水平是十分困难的。



所谓经验,你从字面就能看出,得先要“经历”,然后再去“检验”,最后才能总结出方法。



具体到销售领域,经验都是销售人员与客户打交道,一点点积累的。客户提出了很多具体需求,销售人员需要把共性的问题提炼出来,最后汇总成套路,也就是经验。



就拿设备交付来说吧。爱立信成熟的经验里有一条,叫产品经理和交付经理共同完成交付工作。这条经验是怎么来的呢?原来,设备供应商和客户签的合同,都是按照设备上的零部件来结账的。比如说一个基站有A芯片10个,B芯片5个,这样去算。



交付经理通常是财务派驻前线的工作伙伴,他没有那么懂技术,他怎么知道一个个封装好的基站里到底用了多少芯片呢?所以要产品经理也要在场。你看,写在操作手册上的文字就那么少,但背后隐藏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。



华为发现,在爱立信的经验里,你是看不到大量细节和过往事实的,这个所谓的标准答案,其实是一块“压缩饼干”。



大家看到的是简单的操作手册,这只是知其然,还没有知其所以然。这块“压缩饼干”,是在什么场景下,为了克服什么挑战而总结出来的。换一个场景,这个经验是不是也要换呢?


这个时候,很多公司倡导的集体学习,最后之所以不了了之,本质原因就在没有钻进去凿深吃透,没有掌握实现纸面可描述的技能。


03 先国家,再公司,最后产品


当然,上面说的是一种典型的拿来主义的学习。华为更多的组织学习,是通过实践解决问题,实现自我学习。这样的案例更多了。



比如说我们多次提到,华为早期出海的时候,会遇到客户不信任你的问题。在有些国家,华为的销售三年都无法见到该国任何一家电信运营商的主要领导。



那面对这种情况,一线就会想出很多有用的方法。比如说高层请不动就请基层员工,客户不愿意来就给客户看有关中国的宣传片。



来到中国之后,华为接待客户系统很专业,会根据海外用户情况定制一下各接待项目,通过接待一个客户,扭转一点在对方心中的印象,很快用户就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,也改变了对华为的看法。


长久下来,当地一线就总结出了一个固定的套路,叫“先国家,再公司,最后产品”。这种套路在多地被证明有效,华为就把它推广到全公司,这就是一个企业自主学习的过程。


04 先僵化、后优化、再固化


不论是自主学习,还是拿来主义,由点推广到面,都会面临一个适配问题。别人的经验,局部的经验,放到全局,不一定适用,怎么办?



实际上,华为很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。之前我们提过,1999年,华为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组织学习,从IBM那里引入了IPD。在当时,这是一个全新的产品研发流程,来到华为以后,一开始是水土不服的。



首先,IBM把它的经验变成纸面的东西,不可避免的有信息丢失或者扭曲,就像我写的华为,讲的华为营销法和真实的华为一定是有距离的。



其次,IBM的行业和华为是不同的,你的行业和华为差异也是蛮大的。这样就存在如何把描述出来的东西转化成实际操作,如何把别人的东西匹配你的具体情况的问题。



有这样的问题就会对学习产生动摇。有调查表明,80%以上的公司做类似的咨询,最后都没有任何效果,最多就是穿新鞋走老路。所以任正非提出了九个字,叫“先僵化、后优化、再固化”。



“先僵化”,说白了就是不要想着改变,先把外部的成功方法搬过来,按照上面的指示做,不质疑。用任正非的话说,“我们是先买一双美国鞋,不合脚,就削足适履”;


“后优化”,说的是经过僵化,让外部经验在一些部门先落地,然后进行松动性的调整,就是结合自身问题,做一些改良;


“再固化”,说的是把优化过的流程变成规范、标准,全员推广。任正非有一段话,比喻得很形象:“我们要像夯土一样,一层层夯上去,一步步固化我们的创新和改进成果。”


同样,来自自己的优秀实践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在公司扩散开来,人人都能立刻掌握,也需要总结、推广、练习、优化等方法才能掌握。


05 如何保障?组织要有动作


今天我们讲的是学习型组织,那我们就来看看在学习过程中,为了保障学习成功,华为还总结了哪些组织层面的重要动作。


第一,领导到一线去。为什么要这么做?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,要想对“标准答案”进行改进,就必须身处一线,去体验具体业务场景,才有可能提出来。


我们反复讲,一线是直面客户和市场压力的部门。但你要是让一线员工自己提,他们不具备全局思考的能力。对于公司级别的改革,领导更了解全貌,所以最好的办法,就是让领导去一线。



第二条,先建试验田。组织学习,尤其是其中“固化”的过程不能贸然推动,那么先在局部试验就比较靠谱,就像种试验田一样。


比如,在按站点交货的学习中,华为就是先集中优势兵力在一两个地方做试点。我们在第十二讲中提到的“铁三角”,也是先在当地试验成功,再推广到全公司的。



第三条,树立榜样,惩戒落后。没错,华为会考察大家的学习效果,尤其是干部的学习效果。在IPD的推行中,华为就给很多领导干部降过级,原因就是他们对变革不上心。


相反,只要管理者落地新方法搞得好,华为马上就表彰。你可以去网上搜一搜华为“蓝血十杰”表彰会,那就是华为在表彰变革搞得好的管理者。



第四条,团队作战,分享经验。团队反思在华为是标准动作,也叫“自我批判”,具体的形式叫做“民主生活会”。每个团队每个季度都要开。


如果遇到重大的组织学习任务,那么在生活会上,大家就要分别分享自己的心得,以及改进建议。这个会,不仅会有上级监督,过后一个月,部门主管还要统计落实情况。



到这里,我们就讲完了华为进行组织学习,吸收外部经验的方法。很多公司搞学习主要靠斗志,结果就是“来得快,去得也快”,虎头蛇尾,深入不下去。


而华为不靠斗志、口号,它靠流程和惯性,结果就是不仅能学到位,还能消化进自己的基因里。